I close my eyes
我閉上眼睛
only for a moment
僅只一瞬間
and the moment’s gone
但這時刻轉瞬即逝
All my dreams
我擁有過的夢想
pass before my eyes, a curiosity
莫名地從我眼前掠過消逝
Dust in the wind
風中之塵
All they are is dust in the wind
所有理想都像風中塵埃一樣飄蕩易逝
Same old song
不斷老調重彈
just a drop of water in an endless sea
但人生的悲歡執著卻像滄海一粟般微不可見
All we do
我們的所作所為
crumbles to the ground though we refuse to see
縱使我們不願承認也終會灰飛煙滅
Dust in the wind
風中之塵
All we are is dust in the wind
我們都只像是風中的塵土
Oh, ho, ho
喔
Now, don’t hang on, nothing lasts forever but the earth and sky
就是現在,放棄吧,除了星辰,沒有事物能永恆不滅
It slips away
時間悄悄的流逝
And all your money won’t another minute buy
但就算付出所有的金錢也無法再獲得多一分鐘的生命
Dust in the wind
風中之塵
All we are is dust in the wind
我們都只像是風中的塵埃
All we are is dust in the wind
我們都只像是風中的塵埃
Dust in the wind
像是飄蕩不定的風中之塵
Everything is dust in the wind
所有夢想都只像是風中的塵埃
Everything is dust in the wind
萬事萬物都只像是風中的塵埃
The wind
飄蕩在風中
我掏出口袋中的小刀和包在手帕裡的安眠藥瓶,扔到谷底去。又從另一個口袋裡摸出香菸點上火,抽著煙。我突然想起「好死不如歹活」這句話,我心想:還是活下去吧。——《金閣寺》三島由紀夫
面對滿佈人生的虛無,活著自有一股疲倦。
《金閣寺》一書藉其精細巧妙的佈局、刻畫入裡的心理狀態、縝密的人物象徵,無愧是三島由紀夫的巔峰之作。三島由紀夫藉由主角溝口之手火燒金閣寺這個舉動,來挑戰並探究「何謂美」、「何謂人生」這兩個沈重的議題。
作為戰後的作家,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不可避免的也常觸及「虛妄」這個概念,戰火的毀壞、人心的淪喪,不斷逼迫著心智纖細的筆耕者們去思索「活著」這件事。到底什麼是活著、什麼是人生意義呢?僅單單是好死不如歹活嗎?矛盾的是,書中好死不如歹活的溝口,藉著破壞對於他原是純粹美的象徵,後卻限制他追尋生的本質的金閣寺,衝破了火的灰燼,提煉出生的璀璨的蓮花。但筆者三島由紀夫卻聲望如日中天時,以切腹自殺的方式震驚全世界的文壇,留給我們一團難解的迷霧。
金閣寺之於溝口,就如武士道之於三島。日本文學批評家村松岡說:「我認為三島文學的一貫主題就是在虛妄上,如何才能開出『美』的璀璨花朵。換言之,即是在沒有神的地平線上,應如何重建價值?這也正是現代世界的共同課題。」村松岡的這一番話,正好把三島的生平與金閣寺的溝口做了最完美的詮釋和連結。
美,即是價值。對三島來說,瀰漫虛妄的人的生命,只有找到一個美的堅不可摧的價值才能真的「活著」。這種對於生的執著與追尋,其實也正是哲學精神的本質,我們常常迷惘我們是誰、我們要做什麼、我們想要什麼、我們能做什麼。生的價值已如此虛無縹緲,比起惡的本質的難以擺脫,更是微不可見。這也難怪Kansas會在這首名曲《Dust in the wind》唱著「萬事萬物皆是風中的塵埃」,唱出企圖追尋價值、意義,卻徒勞無功的無力感。
我想,比惡的實踐更令人恐懼的就是疲倦了吧。面對經常襲來的虛無感,漸漸會養成對於生命理想的一種倦態,剝奪了熱情、習慣了日復一日,於是璀璨的美的花朵,就在死灰中跟著凋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