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e is my car, my phone and my TV
這是我的車、我的手機和我的電視
I’ve got it all but you can see through me
我擁有了這一切,但你仍可輕易看穿我的空虛
But am I here?
我確實存在嗎?
It’s kind of hard to tell
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很難說得清楚
I do a good impression of myself
我達成了眾人所追求的富足圓滿
But what’s normal now anyhow?
但現在來說,究竟什麼才是所謂的正常呢?
Sullen and bored the kids stay
孩子們鎮日對生活感到鬱悶與無趣
And in this way they wish away each day
於是他們只能每天假裝自己可以忽視這一切
Stoned in the mall the kids play
困在購物中心的孩子們獨自玩著
And in this way they wish away each day
於是他們只能每天假裝自己可以忽視這一切
Prescription drugs they help me through the day
處方藥幫助我度過難熬的每一天
And that restraining order keeps me well at bay
禁制保護令讓我在公共場合感到自在安全
But what’s normal now anyway?
但現在來說,究竟什麼才是所謂的正常呢?
Sullen and bored the kids stay
孩子們鎮日對生活感到鬱悶與無趣
And in this way they wish away each day
於是他們只能每天假裝自己可以忽視這一切
Stoned in the mall the kids play
困在購物中心的孩子們獨自玩著
And in this way they wish away each day
於是他們只能每天假裝自己可以忽視這一切
Wish I was old and a little sentimental
希望我能老一點、多愁善感一些
(You gotta see the waves, not the wine bottle in the waves now)希望你能看穿人生的苦短,而不是用酒精來麻痺自己(註一)。
Wish I was old and a little sentimental
希望我能老一點、多愁善感一些
(You gotta see the waves, not the wine bottle in the waves now)
希望你能看穿人生的苦短,而不是用酒精來麻痺自己。
註一:The waves很難從字面上直接做翻譯,但對照Porcupine Tree的另外一首歌《Anesthetize》(麻痺)中的一段歌詞:
Water so warm that day
那天的水十分溫暖
I counted out the waves
我數著水上的波紋
As they broke into surf
直到他們拍擊岸邊成為碎浪
I smiled into the sun
於是我對著陽光微笑
可以看出波紋到碎浪,就像是渺小、短暫的人生一樣,身不由己又轉瞬即逝。但作為一首勸世的諷刺歌,「You gotta see the waves」不就是要我們去正視生命的短暫渺小嗎?所以經過思考之後,才做如此的翻譯。
音樂在藝術的光譜裡,一直擁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因為它不像繪畫、雕塑、文學此類的藝術品,音樂沒有實質的存在,你無法用視覺去「欣賞」他,音樂是即時展現卻又轉瞬即逝的「藝術品」,引起的美感往往都是聆聽的當下,但當樂聲消逝後,一切又歸於虛無之中。
另外一方面,音樂雖然是藝術的一部份,卻沒有像繪畫、雕塑、文學般上升到雅、精緻、不可捉摸的境界,音樂一直都是維繫雅俗的橋樑,有古典樂的恢宏細膩,同時也有適合普羅大眾的靡靡之音。
所以,音樂該承繼些什麼嗎?他該像其他藝術品一樣對現世有批判和反映嗎?還是音樂僅只是抒發情感的藝術,不需要嚴肅到「文以載道」?其實這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音樂就像其他藝術一樣,反映的是「人」,人的本質有什麼,音樂就會呈現出什麼。舞曲展現了喜樂、毀滅金屬展現了悲傷與虛無、古典樂展現了莊嚴肅穆⋯⋯等,但在紛雜眾多的曲風中,前衛金屬/搖滾(Progressive Metal/Rock)的樂團卻把嚴肅的批判加上複雜的編曲,創造出一張張的概念專輯(Concept Album),承接了藝術批評、記錄社會現象的責任。
這首〈Normal〉出自英國前衛搖滾Porcupine Tree的EP《Nil Recurring》(2007),其主要呈現的概念是對於現代社會虛無、麻木、無所適從的反思。藉由對於「Normal」的陳述,讓聽者也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是正常、功成名就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嗎?忙碌現代社會下的小孩,掙扎著想要長大,但長大之後呢、獨立自主後呢?失去的、空洞的愛,能以什麼來填補呢…。
從〈Normal〉延展出來的概念,在他們同年錄製的另一張專輯《Fear of a Blank Planet》有更完整的呈現,把人被「掏空」的原因與歷程描寫得淋漓盡致,也描寫的讓人長嘆,因為Steven Wilson筆下的角色,不就是你我的寫照嗎?我們空虛的活著,利用物質來填補、來欺騙自己擁有快樂,但換來的是什麼?是所謂的「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