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詞翻譯】David Bowie –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We passed upon the stair, we spoke of was and when
我們在上樓的途中聊著一些往事,卻突然碰到了一個人
Although I wasn’t there, he said I was his friend
雖然我已經很久沒回來這裡了,他卻說我是他的朋友
Which came as some surprise, I spoke into his eyes
這讓我非常的驚訝,於是便正眼看著他對話
I thought you died alone, a long long time ago
我說「我以為你早就已經去世了」
Oh no, not me
他回我說「喔,不,那不會是我
I never lost control
我從未讓自己完全失控過」
You’re face to face
With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你面對的只是一個出賣了一切以至於一無所有的人罷了
I laughed and shook his hand, and made my way back home
我聽了之後禮貌地微笑與他握手,然後便踏上回家的路
I searched for form and land, for years and years I roamed
這些年來我一直四處漫遊,想要尋找一個安身的地方
I gazed a gazely stare at all the millions here
我凝望過無數的人們
We must have died alone, a long long time ago
才瞭解到我們都會孤獨地死去
Who knows? Not me
誰知道,反正不會是我
We never lost control
我們從未失控
You’re face to face
你面對的
With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只是一個出賣了一切的人

2016.01.11樂壇繼 Motörhead主唱Ian Fraser Kilmister去世之後,又折損了一個時代的巨星。
這個人就是David Bowie。
或許很多人並不清楚David Bowie是誰,也不知道60’崛起的他,究竟為世界帶來什麼影響與衝擊。簡而言之,如果Andy Warhol為近代「Pop Art」下了註腳,有音樂變色龍之稱的David Bowie就是樂界近代音樂進程的重要代表之一。
這個故事要從1967年一張重要的專輯開始講起。《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這張由The Velvet Underground樂團所做的專輯可能近代已沒知名度,但我相信大部分人對它專輯封面上的黃香蕉+Andy Warhol兩個大字一定不陌生。這張實驗音樂加上普普藝術的結晶之作,為藥品、藝術、音樂立下了交集的里程碑。
但充躁、迷幻、呢喃、頹廢的曲風,在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Lou Reed離團之後,開始呈現真空,且找尋不到一個承繼的人選,直到,David Bowie驚世駭俗的出現。
1973年專輯《Aladdin Sane》中亦男亦女的打扮,代表了他的多變、話題、神經質,也成功的塑造出一個殊異的形象。適時的補足了後現代藝術、實驗音樂衰退的空洞。但,音樂市場是現實的,聽眾口味的轉換,逼的David Bowie必須不斷找尋突破點,一次又一次的拋棄框架,再次尋找存活的空間。我想,這就是〈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的深層意義。
在這首歌中,David Bowie描述了一個事件,藉由他與一個“老朋友”的對話,從老友的口中說出了“出賣一切”這句話。但這裡出賣的世界,並不是表面上的全世界,而是歌手自己的世界。迷惘自己定位的歌手們,一直都會有成名或被遺忘的恐懼。
Nirvana主唱Kurt Cobin在自殺的遺書上寫著另外一個歌手Neil Young的歌詞「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燃燒殆盡總比被逐漸遺忘好)」或許最能代表樂手們的焦慮與恐懼。於是音樂史上就這麼燃燒殆盡了許多人…
但我想David Bowie與Kurt的命運還是不同的。1994年時,Kurt吞下了子彈讓自己燃燒殆盡,但,曾經惶恐的Bowie大叔,我們不會忘記你的。

 

迴響已關閉。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