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敘事主體為「人」的時代,來自德國的導演Michael Haneke卻刻意採取「物質化」的角度來拍攝這部《第七大陸》(Der siebente Kontinent)。在整部影片裡面,出現非常多「物質」的鏡頭,尤其開頭的前10分鐘,導演把日常生活解構,利用「手」與「物品」的互動來重新組成,完全把「人」排擠在敘事之外。
舉例來說,進食對人們來說是一件平凡不過的事情,但在《第七大陸》裡面你看不到人們「吃東西」,只會單純看到「以手進食」這件事,看不到人類情緒的表現(進食的愉悅)。吃,彷彿都只是一種機械化的行為。
就連平凡的烹飪節目,都是非常「人化」的,因為對我們而言,食物如何烹煮並不是最重要的過程、結果。最重要的是烹煮的人如何與食物互動,如何與觀眾建立「溝通」。所以我們不會看到一個長達30分鐘,烤箱煮烤雞的「節目」。我們要的是互動,要的是發洩和排解寂寞。
話說回來,如果以「物質化」來敘事會發生什麼事情?在《第七大陸》裡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物品鏡頭:洗車、煮咖啡、破壞物品、視力檢查。單調破碎的鏡頭讓人無法忽視「生活」可以變得如此瑣碎,而我們安適的生活是如此被物質支配,更可怕的是我們竟然能下意識把這些破碎的詮釋做串聯,演繹出「意義」,縱使導演的詮釋方法是反「理所當然」的。
所以發現生活單調、虛無的主角群們,不可避免的走向自毀,雖然他們想去的是一個夢想中的「第七大陸」,但實現的方式卻如此的可怕,是對文化和思想的一種決裂。但《第七大陸》同時也讓我們思考,人類一心沈溺在自我中心的人文中,是否已經被後工業時代整合進一個無法反思的體系裡。還是我們在意識的同時,已經走入無法自理的虛無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