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趁著練習英文的閒暇時間,看了不少的電影和小說。其中讓我感到十分有趣的是看了柯南道爾原著的《福爾摩斯》。
在近幾年一系列的電視劇和電影上映之後,福爾摩斯所代表的智慧、高雅、具有洞悉能力的偵探形象似乎又開始發燒。不管是小勞勃道尼飾演,十分痞子和隨性的福爾摩斯。還是BBC拍攝下,班奈狄克·康柏拜區飾演,有點神經質和自大的現代版福爾摩斯,都力圖用新角度來詮釋這個廣為人知的神探經典。(美國的那個就別說了…把華生搞成女的,是什麼意圖!!!)
撇除大家最喜歡討論的角色個性之外,我覺得這些改編和原著最大的差異在於,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非常有時代性。舉例來說,小說中的福爾摩斯所破的案件,雖然柯南道爾描述他們是詭譎又震撼人心,但說起來,每個案件的來龍去脈並不十分曲折,犯案的動機也相對來說單純。閱讀了幾個案件之後,也輕易的能想像到十九世紀的英國風貌和人情。不管是〈銀色馬〉的賽馬竊案、〈亞斯科特號〉的往日威脅、〈馬斯格雷夫〉的家族秘密,都不會給我們疑雲重重的感覺,或許就像福爾摩斯自己說的「我只是靠著分析和觀察來破案,並不是偉大的智慧」。
至於現代的福爾摩斯作品,不管是電影或影集,每個案件的背後似乎都隱藏著巨大的陰謀,而且這些陰謀都牽涉極廣、影響國家或世界局勢。每個反派的後台,似乎都能輕易的讓一個國家傾滅。相較於原著福爾摩斯這種「私人請託」的案件,近代的福爾摩斯像是國際警察,而19世紀的福爾摩斯則像是你認識的聰明朋友而已XD
但這種案件、陰謀的差異性,可能代表的是「陰謀」內涵對我們來說,在這幾百年內已經有了大量的改變。我想我們近代對於陰謀的想像,最大的影響來自於二次大戰後的冷戰時期。美國和俄國在冷戰時期的交鋒,科技的競賽、諜報的暗流,讓美國的文壇在冷戰之後出現了一波「陰謀論」的風潮。我自己認識比較深的小說家就是湯姆克蘭西,他比較聞名的作品有《獵殺紅色十月》、《恐懼的總和》、《虹彩六號》。他這些作品深深的影響了美國人民對於「陰謀」的想像。原本由陰謀所延伸出的「謀殺」,其實可以只是簡單的衝突和衝動,就像柯南道爾筆下福爾摩斯所面對的案件,往往都是兩個人、至多三個人的利益衝突,或者根本只是一個意外。但這些犯罪的內涵到了近代卻被放大成國與國的衝突,或者是國家之內保守與激進勢力的衝突,更別提「黑幕」這個詞,根本是近代政治的代表。
所以在比較原著與近代改編作品的時候,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帶著濃厚的19世紀英國氣息在辦案,他有著貴族(或上層階層)的優雅、高等教育的智慧,面對的是同樣純樸而高尚的人民。這時候的犯罪和陰謀,都只是地區性、衝動型的案件。近代的福爾摩斯作品則染上了百年來兩次大戰、一次冷戰的陰影,福爾摩斯不再是一個私人的偵探,他要面對的是會影響整個世界局勢的陰謀(或者可以說是米國人的恐懼、西方勢力的想像),而近代的福爾摩斯也不再像19世紀時那麼的優雅,取而代之的是近代主流個性的誇大(舉例來說,「禮」就是這些作品之間最大的差異)。
至於誰好誰壞,這很難一下子說死(所以我也不想馬上把自己說死)。但讓我感興趣的是,「陰謀」內涵的改變,這種軌跡是很難自行察覺,但是可以被灌輸的。所以思想的內涵想要達到完全自由意識,而不依靠先入為主的文化觀念,實在是很艱難的一件事,因為很多習以為常的觀念和價值觀,說不定只是一個群體勢力的想像。這讓我更小心翼翼的謹慎評價得手的任何議題,因為我們除非細查,否則幾乎無從得知自己是努力在表達自己意見、還是被操縱成意識型態的士兵。
PS.如果大家質疑美國人對於陰謀的恐懼怎麼會加諸到我們身上,理由很簡單。你看的好萊塢電影多,還是獨立製片的電影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