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雜記】消逝

語言文字只是一套虛構的符號,真實的是感情的意義。名字只是一個稱呼的標誌,真實的是我的精神。

雖然這學期我只有兩學分,但我覺得很幸運的是選到了「物理之美」這堂通識課。老師誠懇老實(雖然有時候很搞笑)又深入淺出的帶給我許多科學層面上的知識和概念,同時也開啟了很多新的構想和思考。從熱力學、動能系統、電磁學、粒子學…等,簡單而不套入公式的科學其實十分迷人,不亞於文科的文學或哲學。科學從實證的道路開始,想要重新理解世界(普通人認知的都是科技,而非科學),而這些思索和摸索的過程其實真的蠻美的。像是最玄的粒子學和談粒子一定會牽涉到的天文學,會讓我不禁又思考起宇宙和生命起源的根本問題,只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進入。

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物質是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又是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原子核再細分則是由中子和質子構成,再下一層的科學發現則是認為中子和質子由夸克構成。而這些基本粒子的比例是如何呢?原子的大小以一個指甲(1cmx1cm)來說,大概是一億X一億個。原子核則只有佔原子一百萬之一的大小,一個質子或中子則是由三個夸克組成。說不定之後還會發現更基礎的粒子,取代夸克的地位。但我想要討論的不是基本粒子的底限在哪裡,而是這難以想像的複雜結構。

以目前的科學研究來說,我們發現了一百多種的原子組成方式(也就是元素表),元素之間的差異來自於原子核內的中子和質子比例。但就這百多種的差異,卻可以造就無窮的變化,乃至於形成整個世界。雖然我是個無神論者,但這種美妙又難以言喻的複雜,讓我不禁讚嘆也尊敬這套系統。因為我們所見的一切竟然是數以兆萬計的原子組成,最神奇的是這套系統還可以循環。再說到電力的部份,神經系統就是一種電力驅動的系統,因為心臟的跳動就是由微弱電流控制收縮,但這種演化究竟是怎麼開始的?然後簡單的物質粒子又如何形成這種驅動系統?生命,不,應該說世界的複雜真的遠超乎我們想像。現在我們的「快樂」大多建立在消費上,有很多人的生活宗旨是YOLO或Loho,但在我看來,這種看似自在的生活想法,其實是面對膨脹社會的一種逃避,一種改造道家面對戰亂無為而治的產品,只是我們逃避的是日漸疏遠的人際關係和崩解的社會價值。

如果我們從粒子的角度重新去看生命,檢視何謂人類、何謂精神、何謂價值。有時候思考世界的廣大和星辰的遙遠,就會覺得我們在文字和「道德」上的爭論變的十分可笑。因為真實的只有粒子、只有物質,等到宇宙毀滅的那時,我們都只是重生循環的一部份。所以我不知道我自己是誰,也不會用既有的商業創造物來標誌、掩飾自己。我不是LV的代言人,不會整天背著一個名牌包來炫耀自己;我不是SK-II的代言人,不會尋尋覓覓的想要再造一個面具。撇除了這些可以消逝的東西,我接受了自己是會消逝的一部份,接受了自己只是複雜系統中緲小的創造物。或許這會更接近死而後生吧。

尊重生命的廣大,不要僅想用各種虛構的文字/虛偽的商業品來掩飾自己的狼狽,這樣會讓自己更自在的。

迴響已關閉。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