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雜記】安魂曲

 

昨天趁著還沒上班的閒暇時間,翻了之前看的漫畫《琴之森》。裡面在蕭邦大賽的插曲中提到了Mozart的《Requiem》,作者藉由角色的口中說出了「置身在安魂曲之中,似乎內心的不堪,甚至黑暗的東西都會得到淨化」。我想沒有他說的那麼神奇吧,但音樂確實有種魔力,作為演奏瞬間的美感,音樂比較起其他藝術,並沒有實質的「作品」,曲譜、樂譜只是美感的燃體,至於那些虛無飄渺聲響組織起來並喚醒的美感情緒,才是音樂感動人心的來源,我想應該很少人光看曲譜就感動不已、痛哭流涕的吧。
安魂曲藉由了聲響的美感,串聯了生與死。安撫了死亡的悸動、也讚揚了生的激動。我常常在想,這種串接生死的作品,超脫了人雜亂無序的一切,只濾下了美。是否比所謂的「文明」更接近生命本質呢?人口口聲聲說道「死亡是生命的歷程,只有接受死亡才能完整生命」,但真正透析的人又有幾個呢?遍覽現在的俗民文化,工業科技文明,甚至是哲學人文,無一不是緊緊抓著慾望的浮木,希冀能在今世儘可能的滿足和掠奪。不過人的生命會不會就像是音符呢?稍縱即逝,但可以創造力十足。現在的創造、創意僅僅只是想從虛無中造有,卻忽略了有終究是要回歸虛無的。《Requiem》創生自虛無的空間之中,我們有幸可以藉由樂器的聲響聽到他輕微的足音,下一秒他就又回歸虛無。如此的循環和表現不是更貼切生命嗎…。

迴響已關閉。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