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做計畫:
1.專輯封面藝術研究
音樂和藝術是密不可分的。只是在商業介入音樂後,「聲響」、「歌聲」似乎更容易被突顯出來比較,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一個好的專輯作品除了音樂本身之外,專輯封面的製作、內頁的內容、製作的材料方式、專輯封面設計和音樂元素的結合,好像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所以我想要嘗試看看在常見的音樂評論之外,能把藝術設計(Album Art Design)的想法加進去,或許可以更完整的了解音樂的發展。
2.實驗影像
這個想法的出發點很簡單,我覺得行為的歷時性和意識的歷時性似乎一直都不對稱。換個方式來說,由於感官的直觀性,我們對於物理時間(量化時間)的概念與行為(外在)的歷時性密不可分。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更多時候是存活在意識世界中,而意識世界的歷時性是能非常漫長的。
舉例來說,James Joyce的《Ulysses》明舉的是「意識流」寫作方式。但其實就是一種掌握「意識歷時性」的寫作方式。James Joyce把一直以來被壓縮的意識時間還原,放大到跟行為的歷時性等量。於是造成「想很多」但「做很少」的奇異現象。由於我們已經習慣直觀的行為時間,所以面對解放的意識時間才會覺得不適應。
這種意識和行為的差異也可以在小說改編成電影時候特別有感受。「想像」就是一種意識的展現,它可以放到跟意識歷時等量。更有趣的是,意識除了歷時性與行為不同外,重複性也與行為不同。舉例來說,當我們在做「推論」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推出一個同樣的結論;也可以用不同的想像方式來充填「意義」─這就是詮釋,但行為並沒有重複性,因為外顯行為需要「效率」。這在商業電影中可以看到很明顯的現象,所有的環節都是為了推進劇情,所有行為的指向性都是結局,以致於我們不需要多餘的動作,因為我們想知道的是「結局」,而不是重複堆疊的「過程」。如果電影採取了重複緩慢的堆疊過程,觀者就會覺得冗長。但我們並不會對小說的鋪陳感到不耐(至少我不會啦,哈)。
回到實驗影像上來說,我想要嘗試看看能不能突破影像呈現的極限。因為現存的電影大多是以行為歷時為主,我想要嘗試用意識歷時的方法來呈現影像。讓影像擁有重複性、緩慢性、錯綜複雜的意識流動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