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雜記】控制欲

你曾否回想過,自己的人生經歷過什麼重大改變?在不斷行進的生活中,曾經有過扭轉信念和思考方式的轉捩點嗎?我有,這個改變影響了我,甚至引導了我的生命走上一條不歸路。

時間倒回大約15年前,那時候的我還在台南,13個年頭安穩的歲月帶給我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是讓我成為一個不問人間世事,也不會反省思考的青年。那時候的我,單純而天真的相信世界表面的運行,而從未思考過活著是什麼,也從沒想過存在需要什麼理由。直到了父母離異,才驚醒了我,提醒我必須去思考生命的內涵、也逼迫我要接受世界並不是如此單純的事實。於是我開始懷疑,開始找尋各種"現象"背後運行的道理。我的思想體系在15年前的那個時間點上開始扭轉,我開始寫東西紀錄自己的思考歷程、開始沉思分析現象、開始分離外在世界和自己封閉的內心世界。表面上,我還是一個開朗、健談,能力十足的青年,但實際上,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追尋問題的答案。很幸運同時也很不幸的是,我想我找到一個基礎點了,但也喪失了創作的動力。

這個基礎點就是控制慾和支配慾。大約在高三的時候,我第一次讀到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書籍,馬上就對他利用「性」來解釋人類行為和思考模式的觀點感到興趣。唯一困擾我的是,佛洛伊德認為「性」是驅動人類最強大的本能,所以在社會發展後,當「性」的需求無法藉由最直接的方式發洩,「性力」進入了人類的潛意識中,驅使人們利用其他方式來紓發本能的需求。於是造房子是性發洩的方式、戰爭是性發洩的方式、各種行為都是從性的驅動上作為基礎而發展。以上就是我對於佛洛伊德粗略的認識。但對於我而言,「控制慾」似乎就是基礎,無須再增加性力或本能的推論來支持。對於控制慾的認知,我是從意識結構來建立的。我這陣子曾經跟人提到過二元世界的說法,所謂的二元世界指的是「現實世界」與「想像世界」。「現實世界」當然指的就是這個萬物存在的世界,也可以簡稱為「存在的世界」;至於「想像世界」
指的是人類意識所建構的世界,例如道德行為、思考模式、價值標準…等,是一個人類所構想出來,只惟我們所需求的世界。你也可以說「想像世界」就是「人性」。但「人性」是什麼?在這邊我不會牽扯到什麼性善性惡論、也不會在什麼人類動物的區別上下功夫。簡單來說,「人性」就是控制慾。

可能有人會認為我把「人性」與「控制慾」畫上等號,是過分的簡化。畢竟除了本能之外,人類還有高於本能的其他精神價值。但這些對我來說都是胡扯,因為自從我們體會到我們「存在」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已經一踏進「想像世界」中而無法回頭了。為什麼我會如此強調「控制」、「支配」?這麼來說好了,在整個哲學思想的學問中,每個人不可避免的都會碰觸到一個基本問題,無非是「我們為了什麼活著?」、「究竟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人有沒有本質?」,這種求普遍性的問題早就提出了各式各樣的答案。宗教的說法是:「一切都是上帝(神、阿拉)決定的。」中國的思想中,孟子告訴我們人性本善、荀子強調人性需要化性起偽。對我而言,我相信的是人沒有被預先決定的本質,所有的行為、價值觀都是我們「能力」的表現。我們可以為惡、可以為善,可以讓自己當個獸、也可以讓自己活的像機器人。所有的行為、現象,僅僅只是我們能力選擇後的組織罷了。

所以這邊牽扯出了另一個重要的元素:「選擇」。很多人都會說,人生的方向和內涵都是自己「選擇」的。三島由紀夫在《假面的告白》強調了人的表演性,表演性同時也隱含了「選擇什麼樣子的面具和外表」、英國歌手Lou Reed在《搖滾樂─狂躁的歷史》中也說到:「只要沒有人認識你,你想說自己是什麼都可以。」意味著人的行為和內涵甚至是資訊的被解讀,都是我們選擇的結果。但對我而言,「選擇」其實就是「控制」、「支配」的再發展行為罷了。我們「選擇」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選擇」什麼當作信念、「選擇」想要聽什麼音樂、「選擇」什麼當做娛樂和快樂…,這些行為都是控制和支配的現象。我們只是想要控制自己成為什麼罷了,而控制的媒介就是能力─成為任何事物的能力。

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我同時也用控制來解釋了「悲劇的原型」。什麼是悲劇?有些人可能說,失去而讓人感到悲傷的事物就是悲劇。「失去」就是悲劇的關鍵。在歷來中外各式各樣的文學中,會讓人感到悲傷的悲劇,其實就是描寫「失去控制」的現象。舉例來說,William Shakespeare的著作《Romeo and Juliet》,描寫一段最後以死亡收場的故事。為什麼《Romeo and Juliet》是悲劇?不是因為Romeo和Juliet最後都死了而無法完成完美的愛情故事,《Romeo and Juliet》是悲劇的原因在於故事透露的「不可抗力」,就算我們再努力、追求的事物再純粹,還是會有失敗或不如預期的可能。失去、失敗都是失去控制的結果,而哀傷和眼淚只是兩者之間的情緒感受罷了。換句話說,悲劇的原型就是以人類認知到「失去控制的事實」上建立的藝術。悲劇喜劇並不是以有沒有流眼淚來區分的。

關於「控制」的例子還有前幾天我跟吳驥說到的「冷知識」。什麼是冷知識?官腔的說法就是「冷門知識」、指的是無價值、瑣碎、龐雜的事情或者知識等,或許饒富趣味、並且隨時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卻鮮為人注意。對我而言,冷知識就是沒用的知識。冷知識也只是表現出人類「想像世界」的控制罷了。為什麼人類是活在想像世界?因為現實存在的世界並不待解釋就「存在」。一棵樹並不需要我們去為它「命名」才有存在的價值或意義。人類在理解、分析、命名存在世界的同時,已經慢慢的建立一個自我想像的世界,然後活在想像的世界中,也活在自己定義出的價值體系中。事實上,存在的世界並不會理會人類沙文主義的想法,「世界末日」就是一個很諷刺的人類主位思想體現。至於知識,也是人類對於控制和想像的表現。由於我們需要資訊知識來理解世界,所以我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已經根深蒂固的認為擁有知識訊息相同的也就擁有控制和力量,所以我們才會對於「知道事情」這件事情如此的迷戀,因為獲取知識就是鞏固自己的控制力量,控制外在世界的力量。當然,也只有人類才能做出在理解知識等同控制力的前提下,還可以說出「無知就是幸福」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

所以,在這13年的時間裏面,我尋尋覓覓最後找到最根本的基礎是「控制」。利用「控制」的觀點可以完整解釋整個人類「想像世界」的一切。我們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我們追求知識、避免無知。這些都是追求控制慾望的行為。那為什麼我會失去創作的動力?因為當我找到「人文」的根本是控制的時候,原本看似複雜和帶有美感的作品,都褪色到不足為奇了。一切的人為遺跡都僅僅只是控制的表現而已,這種顯而易見的循環一下子就讓我覺得無謂。把握根本之後,思想反而沒什麼令人目眩神迷的地方了。這就是我人生到目前為止最重要的轉捩點之一。對於本質答案的追求驅使我走上不同的道路,在尋尋覓覓十幾年之後,我找到了一個自己不樂見的答案。想了想,可能有點悲哀吧。

迴響已關閉。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