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雜記】存在與本質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太依賴感性、太容易動情、太容易去愛上一個人。這種衝動深埋在我的靈魂中,支配著我的意志。但這些潮起潮落卻被理性困扼著,自尊、懷疑、秩序、貪婪…不斷壓抑著衝動,我們都了解性與愛本是一體的兩面─換句話說,我們不斷被性力驅使,不斷想被快感支配,但這些衝動還是根基於信任和個體意識延伸─但我想任一種秩序或道德都是輕視這種肉欲的。秩序把肉體和精神分離開來,以致於我們永遠要受這種疏離感所困,這是擁有理性的悲哀,存在主義點出了「存在先於本質」,把感性建立的信仰掏空。但這些理性的思索卻無法找到一個新方向,也沒有找到肉體和精神的平衡點。就像尼采所說,我們棄揚了大地,卻妄想成為一個新的神。

真不知道是我們創造了機械、改造機械。還是我們自己不斷與機械同化?有人質疑機器人所模擬的人性有限,甚至純理性、被程式制約的電腦無法類比生物。但萬物不都是物質嗎?我們無法再創造一個次生命不就意味了我們能力的低落,也代表我們並不是創世主,以前不是,未來也不該是。

「本質先於存在」指的是類的共通性,每種物的群體都有一「特徵」,而這本質是被「先決的」。

很多人都認為存在物就是由他們的性質構成其存在。但依沙特的看法,這種觀點只是理性化的結果。其實一株樹根只是「在那裡」存在而已,存在是偶然的,並沒有必然性或合理性。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的「收音機」是否代表D.H.勞倫思已經觀察到了資訊與後工業時代發展的關係?

時間是什麼?是變化規律的概念化?

如果所有人文藝術的理想是真實的反映自我,但自我赤裸的揭露卻不可得,這種衝突該如何化解?難道我們必定要戴上假面來告白嗎?真的有辦法告白嗎?

人類的造物原本是功利性質的,就像為了打獵,就會依照想像(造物本質)來創造具體的工具。簡單來說,工具的創造是為了生存。但從現代出土的各式文物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的食器已經有很精美的雕紋,已經有藝術或創作的雛型。那脫離原本功利性質的藝術作品其動機是為了什麼?我第一個想法是認為由於人類是重紀錄的生物,人類的意識是記憶和經驗的累積。所以我們或許會下意識的想去保存所觀察到的景物或經驗,現在發現的古代壁畫就是一種古人紀錄生活經驗的遺跡;我另外一個想法就是,人類對於自然景物中包含的秩序與渾沌,或許有不可自拔的被吸引力,我們會想要去模仿或創作再造觀察到的自然景物,然後我們再把這種創作衝動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有意識的藝術行為,並形成後代所謂的美感和價值判斷制度。

於此可見原本藝術或創造的行為是無謂的,是單純的一種模仿或者是本能衝動,並沒有更高深的附加意義或價值。當然這其中還是可以討論對於人類而言,美感是否就是對稱、秩序美?還是古希臘的美感僅只是包含對於自然秩序的一種解讀,並且把這種解讀限制在對稱、完美上,卻忽略了自然中的混亂和不協調?

迴響已關閉。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