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雜記】思考的口吃

我想,我的感情裡,大概也有「口吃」,致使我的感情永遠也沒法跟上所發生的事件。因此,「父親之死」和「悲傷的感情」,形成各自獨立的狀態,既不能相互結合,也不相互侵犯。常常因為一點點時間上的隔離或差遲,就把我的感情和事件,分裂得支離破碎─也許它們的本質就是七零八落、支離破碎的狀態。若說我有悲傷的話,那也是和任何事件或動機都毫無關係,只是突發的、毫無理由地向我侵襲而來。—《金閣寺》三島由紀夫

我總覺得很困惑,為何常常有人會覺得我的口才很好,與人對答似乎沒有什麼障礙,有些時候甚至能侃侃而談、對答如流。但事實上,我並不是一個才智敏捷的人,更不是一個先知先覺的人。所有我的應對內容,都是取自於我平常不斷思索的結果,換句話說,所有和別人談話的內容,都是我預先設想的,我只是把這些事先準備好的東西如實說出罷了。

所以我總覺得我的思考是後設的,感情的反應也總是慢半拍,對於突發狀況的處理總是令我後悔。很多時候,我總是要不斷回味過往記憶,才能略微體會到這些事件帶給我的感觸,就像我的童年、就像我的愛情、就像我已經失去的所有一切,還有那些我已無法再次參與的時間。

這些反省總是不斷提醒我,事情表面之下一定還有另外一種運行的方式或是付出的代價。我的代價就是反省過度,總是沉溺在自己思索的世界裡面,例如最近讀了假面的告白,就會整天寫東西的氛圍都陷在「表演」與「模仿」的思考上;聽了Joy Division的New Dawn Fades,就不斷回味那種切身之痛的吶喊,還有透過音樂表達出來的真切。

說到這裡可能還很多人不明瞭我為什麼要引用三島在《金閣寺》的這段文章。其實讓我產生共鳴的是我總是會在不合適的時刻感到泫然欲泣,卻不明白悲傷的來由;又或者在需要眼淚的場合,情緒卻乾枯的像是冬天的河床,而自己像是孤立的島嶼一般。這些情形不斷出現,導致我與世界產生一種若即若離的曖昧關係。一方面,我似乎燃燒全部的熱情投入在社會人群中,另外一方面,我卻無法正常的活在當下,總是在反省和後設的情緒裡面徬徨著。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如此喜歡三島的作品,因為三島也是一個不斷與自我精神抗爭的作家。

迴響已關閉。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