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作品】「攻殼機動隊」中的真實與虛假、毀滅與永生

在看完動畫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我心中有很多感觸,而這紛亂的想法中我大略可以區分為兩個部分來做討論。一是關於何謂「真假、虛實」;二是討論機械、肉體(物質)與意識(精神)的關係。

在第一部分真假虛實的部分,正如攻殼機動隊片頭剛開始所說,到了未來人類的記憶可以儲存到一個「軀殼」中,並且把整個物質世界的意義和解釋理解為「資訊」,於是一個生物的「靈魂」似乎可以被認為是一「資訊」的「總合」。而這從「世界→資訊→記憶→自我」的過程正是我想要討論的內容。由於攻殼機動隊把世界解釋的理解建立在「資訊」上,所以人的「自我」就不像現在我們所理解的這麼單純,正由於資訊可以被「竄改」,捏造假的資訊而形成假的記憶,攻殼機動隊的隊員們正是防止這類行為產生的隊伍。不過這「虛假」資訊和解釋的前提讓我想到了幾個著名的作品,例如易卜生的《野鴨》、電影「駭客任務」(Matrix)、「異次元駭客」(The Thirteenth Floor)都有提到關於意識「真實虛假」的討論。但什麼是真,什麼又是假呢?真假雖是一相對的概念,但正由於相對,同時也是相輔相成的一整體概念,而非完全對立的兩個極端。我們要知道真,同時就要知道他「不假」,相對的,要知道他假,就要知道他「不真」。電影駭客任務裡的主角尼歐以及那群為「真實」奮戰的最後人類,都是了解「真實世界」的局外人,因為他們跳脫出了當時虛假的情境並且體會到真實,才能回過頭來去否定原本所意識到的世界並非真。換句話說,我們要有足夠的「資訊」、「經驗」才能分辨面前所了解的是否為真。在科學上,有許多的概念很容易就能夠被驗證是真是假,例如物理層面來說,從101大樓跳下來→會死就是一個無法辯駁的事情─也是經驗。但在精神層面上來說,我們自我的意識是延續整體社會文化的意識,而社會文化的形成又仰賴整體族群精神面對物質世界的互動。在我們意識到我們是社會文化的縮影時,我們已經很難去追本溯源當初究竟是「本質先於存在」還是「存在先於本質」。

回到攻殼機動隊來說,打擊竄改資訊、捏造虛假記憶看起來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這打擊「假」前提是我們了解何為「真」才有辦法去分辨。同時還存在著疑慮如:是否所有人都有辦法承受「真實」,或在真實中感到滿足和快樂嗎?從哲學的角度上、或是理性的角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希臘哲學家也相信唯有理性可以帶著整體文化和社會逐漸進步。不過在近代曾經出現過許多波「反理性」的思潮,他們反對原本對於「理性」內容的詮釋。易卜生的《野鴨》就是勾勒出來一個由理性求真所導致的悲劇,而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的《地下室手記》、《卡拉馬佐夫兄弟》更是對於這種純粹由理性推動的生命抱持悲觀的態度。電影方面,駭客任務裡面的反派角色竟然是一個想要回到母體,寧可不接受真相也要活在虛假中的人。異次元駭客的主角也在發現自己竟然不是「真實」的存在,只是一堆電路所虛擬出來的「生命」感到惶恐和悲傷。在這股反對「真」的思潮中讓我們重新去檢視我們想要追求的真實真相是什麼。尤其是在這個人工智慧(AI)發達,機械也越來越接近人類的時代,我們會不會像是當初神創造人一樣,我們也只是在重複這個行為,想要創造一個機械「人」卻沒有辦法給予這種「人」一個完整的定義和身分。更或者是我們都不了解關於自己的「真實虛假」呢?

討論完了關於「真實虛假」,以下我想要再來討論什麼是意識?從初生到死後的意識是否有可能會轉變?攻殼機動隊的英文片名「Ghost in the shell」的Ghost在中文的台詞翻譯似乎可以被理解為「靈魂」。在歷來的哲學辯論上,生物與非生物的定義好像也都是在是否有「靈魂」上打轉。但在攻殼機動隊的「資訊」前提下,靈魂就等同於「意識」、「資訊總合」、「記憶總合」了嗎?對於意識的形成我想到了印度禪學哲人克里希納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在其著作《生與死》裡面所提到的一句話:「意識是時間的總合,時間是意識的結果」。換更具體的例子來說就是把生命的歷程比作河川,出生就像是河水的源頭,而無數的過去(記憶、經驗)就像是上游的河水,我們對於「時間」這非具體的概念正是我們意識對於生命本體和世界萬物現象所統整出來的結論。也可以說生命同時包含了時間和意識,是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所以我們從可以意識到的過去體認到了現在的「存在」,並且藉由邏輯推論出了「未來」。於此生命必然要受到經驗和時間的制約,同時在這有限的定義和空間中找尋無限的定義和解釋。回到攻殼機動隊的內容來說,量化的「資訊」是否有辦法完全代表生命整體呢?或者是現在就擁有的科技「硬碟」已經可以為我們保存相當可觀的「記憶」和「資訊」,但硬碟這一資訊的總合就代表生命了嗎?再把資訊的範圍擴大來說,我們對於生命的定義除了資訊之外,意識、自我、精神這些容易被經驗所誤導和受物質限制的存在,有辦法被「量化」嗎?像是攻殼機動隊裡面的電子腦,我感覺不出來這種「電子腦」跟現在的硬碟有什麼功能上的差異,除非電子腦的運算可以模擬出「思考」、可以跳脫出純粹理性而容許有渾沌本質性的「感性」,否則我們如何去劃分機械(物質)與精神(意識)的界線呢?

從精神與物質的這個角度上繼續深入下去,無可避免的就會產生出對於何者為「生物」,何者是「生命」的思索。如果有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那人類與科技機械融合所創造出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會不會也是在創造生命?在攻殼機動隊的片中那個擁有大量資訊的2501,在即將被擊毀之前說出了「我的確是生命,但我並不完整,因為我無法延續」的話,這剛好點出了生命會有「延續」的渴望和訴求。但「延續」如果是生物的本能之一,那永生不死會是生物生命的永久理想嗎?在克里希納穆提的《生與死》中,認為人類就是因為受限於「經驗」、執著於「過去」,無法看透和斬斷對於「延續」的渴望才會帶來「死的恐懼和生的痛苦」。在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的作品《火之鳥》的第二章節「未來篇」中的故事有討論到了「神與人」的話題和思考。如果一個人類的精神達到了永生不死的境界,超越了人類肉體束縛和精神經驗限制的這個「神」又會是怎麼來看待「生死」和「延續」呢?對於生命的走向又會抱有什麼樣的看法呢?很有趣的是,手塚治虫筆下的主角達到了永生不死、如神的境界時,由於時間對他失去了意義,生命發展的生老病死,生命彼此之間的爭戰和搶奪,似乎都只是一個無所謂的執著,是一個在有限時空生命歲數下的無謂行為。這類似佛陀悟道的當下所感受的「千千萬萬來世今生」,而這跳脫時間限制的精神所追求的是對現世存在的「頓悟」和「超脫」,試圖打破意識和精神對於存在所設下的枷鎖。但並非所有的生命個體都可以達到無限生命長度,就算達到了無限生命長度─像是攻殼機動隊中的機械生命,要求的還是更接近生命的本質─延續。一種對於死亡和消失的恐懼讓精神不斷企圖能打破物質所設下的限制。但機械所模擬出來的「生命」能有多雷同生命本體呢?能真的有所謂「靈魂」和自我嗎?如果電路架構出的個體也能完全模擬出人的全部,那這個純物質所架構,我們所創造的物品是否也必須被認同為「生物」呢?

總結第一點對於真實虛假的討論和第二點關於生命本質的探究,攻殼機動隊也好、駭客任務也好,或者是其他形形色色對於意識、自我、靈魂、存在的描述討論也好。都是想要對於這個世界,對於生命這個詞,更或者是存在給予一個答案和解釋。攻殼機動隊雖然提出了人工智慧是否等於生物的疑問,但其主要立場還是在肯定生的價值上所建立起來。意識的來源「資訊」雖然可以被誤導虛構,但是自我意識的存在並不能輕易被質疑,除非出現更高形而上的意義和解釋(如駭客任務、異次元駭客所展現的真實),否則這種對於存在的懷疑很容易會掉入「虛無」之中,一切關於世界和生命的定義和解釋都非真實,存在也是虛假,生命的歷程變成一場鬧劇,這是很可悲的。再者,對於機械(物質)與生物(精神)的關係,我認為在未來的某一天如果出現了完美的人工智慧,那必然是需要包括理性和感性的存在。因為生命的本質是渾沌的,我們依從理性,同時也擁有感性,從理性起家的科技如果想要創造出完美的機械生命,那必然要包含感性和理性。否則一個只會依從理性行事的人工智慧,充其量也只是超級電腦而已,顯現不出人的醜惡、人的殘缺、人的本能和渴望。精神的可貴在於我們能「相信」,而「相信」很多時候是不需要依從理性的。諸如宗教、愛、感情都是不完全依靠理性判斷的。除非我們給予人工智慧無限的生命,只是想要創造一個超越人類的物品,某方面來說是一種我們的理想型渴望─神,但這種想要打破自身限制的願望,某部分上來說,是很悲哀的了。

迴響已關閉。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