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作品】「宗教七維」與儒家

前言

世界分成了「物質」與「精神」,物質的實際存在和現象影響的人的精神內涵,同時人也以精神的力量去統攝所有可見的物質。但除了人類感官可以經驗的現象之外,人們對於某些課題會有難以理解的困難。如生死、存在及意識…等。所以人們會自然而然的去發展出理解自我和自然萬物的理論,同時讓這套理論能反過來規範人們精神的發展。在中國,這個理論就是本於「天人之際」而發展出的儒家思想;在西方就是各式各種的「宗教信仰」。正由於這套理論制度是依從人心精神而發展歸類,所以彼此會有異同。以下就西方宗教研究者Ninian Smart所歸納的「宗教七維」來分析比較中國儒家思想是否能稱之為宗教。

宗教七維分析

一、實用性和儀式性

如果要討論儒家的「實用性」及「儀式性」就不能不談可以代表儒家外顯行為制度的「禮」。不過儒家的「禮」的儀式性又在春秋期間有了前後期的差別。基本上在中國三代「夏商周」時期,「天」的思想內涵是偏於「神性天」,此類的傾向都可以從《尚書》或《詩經》中找到痕跡,《尚書‧金滕》:「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歲則大熟。」所引用的這段文字可以看到即使到了人本精神發端的西周,對於天或者天命的思想還是偏向神秘性質。所以到了孔子時期想要維護的「周禮」,其中所包含的「敬天」的儀式或者是祈禱的內容都可以拿來與宗教的儀式作類比,因為兩者的儀式都是想要上參天的思想。只是儒家的「禮」後代的發展明顯偏向以人為主,變成一種「人事之儀則」,此時的儀式禮就變成一種「道德天」的實踐,而非神秘天的溝通了。

二、經驗性和情感性

正如前言所說,文化的內涵和形成是人對於物質現象的歸納和整理,所以想要討論人文的內容就不能離開所謂「經驗」。而重「人倫」、「道德」的儒家思想,從孔子的「仁」、孟子的「仁義性善」、宋明理學的「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對於人性表現的一種探究和展現。至於情感方面就更不用說,以家為單位的中國政治思想,儒家的「仁」所著重的就是親疏遠近,上自祖先,近則兄弟父母,或者是朋友國君。整個儒家思想就是想要利用人的情感交流把整個國家貫串起來並穩固。所以在經驗和情感這方面,儒家思想和宗教也是有所互通的。

三、敘述性與迷思性

所謂「迷思」我所理解大概就是所謂的「奇蹟」。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本質裡面在解析基督教時,有提到了〈論奇蹟〉。他解釋人心中都會有「理想型」的存在,因為人面對不確定的外在環境限制時,人們會使用精神上的「幻想」去超越實際存在的困難,而這個人們自我精神中創造出來的完美形象就是「神」的前身。但同時這個理想還要有異於常人的表現,這就是「奇蹟」,也可說是所謂「神性」。費爾巴哈說到奇蹟的存在就是奇蹟,簡單來說,奇蹟不能使用理性去理解也無法使用理性去相信。例如水和酒都不是奇蹟,但水變成酒就是奇蹟;走路不是奇蹟,水也不是奇蹟,但走在水上就是奇蹟。說到這裡很明顯的可以看到儒家歷來的經典和記載中都沒有所謂的「奇蹟」,就算被稱為聖人的孔子,也只是道德性上的完美,並沒有辦法展現任何「神性」。不過在中國的道教裡面,可以活千百年的「仙人」,就是一種奇蹟的展現。所以儒家在沒有「奇蹟神性」的迷思性這方面,就明顯不是宗教。

四、教條化或哲學性

儒家思想是很重視外在修身的學說,各種「經典」、「儀式」、「禮樂」…等,無不是自內而外的陶冶人性品德。但說到所謂的「教條」,西方許多宗教都有「誡」之類的規範。比較中國儒家思想的話,紀錄孔子言論的《論語》似乎有基督教《聖經》的樣子,但除此之外,自孔子之下的孟子,對於儒家的中心精神做了根本的闡釋,而且很明確的去探求原本孔子沒有講明白的「義」、「命」、「性」,加上差不多時期的《大學》、《中庸》,下開探索「天理」的宋明理學。此時的儒家思想內容就與「教條」有所差異了,因為所謂「教條」往往是包含義理的事理現象,而且偏於實踐而非推論形而上,這在不明確定義「仁」的孔子身上的確看的到,但之後的儒家思想就豐富而非簡單的教條。經典所包含的哲學思想脈絡更是亂中有序,所以在這部分儒家有類似教條的語錄體,但從整體的發展看來,其豐富多樣的思想並不是簡單的語錄體可以包括。

五、倫理性與律法性

無論宗教或者是人本身所持有的信念,都是想要要求個人能在這世界上安身立命。而儒家的根本「仁」在事情現象上的表現就是「人倫」。仁內禮外的確定,讓儒家的思想能有一個從內而外的方向和落實。春秋時代重「正名」的孔子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禮記‧曲禮》也有提到「為人子者,居不處奥」、「為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這些明確制定下來的典籍內容都是在強調倫理的重要性。或許西方的宗教也對於人有很強的律法限制,如基督教禁止婚前性行為、回教禁止吃豬肉…等,但對講求「推己及人」的儒家來說,「倫理」就是其根本,至於強制性的「律法」,儒家比較沒有罰的概念(律法的另外一面就是懲),只是要求人要實踐自身的道德。

六、社會性和組織性

儒家並不像所謂「宗教組織」有嚴謹的團體性,從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看到的孔子及其弟子,若要說是思想團體,倒不如說是一四處移動的學堂,因為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期間,除了對君王宣揚儒家思想之外,主要還是與弟子的互動為主。在後世的發展之下,儒家仍然沒有像是「僧伽制度」或是寺廟裡住持到弟子的階級制度,儒家主要還是以師承的家學為主,而不是一完整的信仰組織。至於社會性,從漢代確立儒家獨尊的地位之後,無論是否是法內儒外,儒家的思想精神的確延伸到了社會的所有角落。以道統傳承為己任的士人階級更是以儒家的「禮」思想為中心,用以穩固整個社會國家的安定。

七、物質性

在物質現象上,儒家顯現的大多是在器具和建築空間定位上。從《禮記》對於禮器、禮服、宗廟建築的詳細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精神也是有反映在物質上。像是近代對於孔廟建築的詳細考察,可以見到孔廟建築部件所隱含的儒家思想表現。

結語

儒家思想可以說是中國思想的基本骨幹,上從春秋孔子下到近代的新儒學思想,其中的「仁義禮」精神是淵遠流長而未斷絕的。而基於觀察人性現象產生的儒家思想,當然也會與西方的宗教內涵有所互通,像是在哲學性和實用性、情感性的層面,可以說是非常契合。不過正由於儒家是一門入世的思想方法,思索的也是現世的問題而沒有涉及到來生,更沒有把精神的寄託延展到「天堂」之類極樂世界的概念。所以在宗教七維的戡定下,儒家的確有宗教的色彩,但與注重奇蹟的宗教來說,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迴響已關閉。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