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悲劇……我剛剛在翻我那整理成一箱的舊作,赫然發現有部分的詩or文章是寫在0分數學考卷的背面……。這…這這這,數學老師真是對不住阿XDDD
隨著時空的推移和經驗的累積,現在再回去看那些充滿臆測和愛欲的詩,總覺得慘不忍睹,翻來覆去總是「風花雪月」四字。不過畢竟國高中時期的社會歷練不夠,能想像到的 品嘗到的也就那麼淺薄的層面,所以利用美麗詩句抒發的句子,當然會比較接近是純文學的美感,而非反應現實的痛苦。
不過令我驚訝的是,在這堆作品裡面我也有不少的英文詩,我利用僅有認識的少數字彙來描述我的想像、抒發我的情感。當然,都是青少年那種面對愛情的惆悵為多,別這樣嘛,大家都年輕過。
在我那時期的意象中,有古堡、有濕冷的雨夜、有火、有血、有冰冷,這些濃稠的意象幾乎代表我整個高中一二年級的時期,但與國中那種輕靈囈語的階段又有很大的落差,大約舉例來說:
國中時期
《楓》
漫步在這座飛紅的密林
我卻無法拾起
任何來自秋天的祝福
《臆測》
你是我心中的一片雲
夏時晴 夜時雨
你是我心中的一片雲
冬時長嘆 白霜漫地
大概就是類似這種,想要利用凝聚雕琢的語言來表達對四周景物的感受。
至於高中的作品也分兩個時期,高一高二開始讀洛夫的詩,那種決斷和血肉般真實的形象對我影響很大,所以造成我的作品裡面的意象也非常的「厚重」,我會這樣形容自己當時的作品:
高中前期
《無題》
沒有月光的雨夜
寂寞是溼冷的回憶
微風吹過草野
撥弄著沉睡的麥穗
我是飛不起的候鳥
跌落在北方的盛夏中凋零
雨 正陣陣的下
不如那帶血的淚水
和 低迴的咆哮
古堡確已僵死
少了月
只能在枯乾的記憶裡
消逝
這首詩應該是我《枯骨騎士》那首詩的前導,當然還有其他詩作更帶有血肉和憤怒的味道,只是太破碎了幾乎像是口語的散文詩,就不好PO上來了。
國中那種夢幻的遐想、對愛情的渴望,依舊有延燒到現在,在高中的筆記簿裡面還是常常看到對於愛情的追求和讚揚,只是心中那片黑暗已經落下種子,正逐漸滋長著。
等到了高中的後期,我的作品才開始漸漸擺脫那種夢幻少年情懷,生活的寫照、思想的果實不再圍繞在自我的情慾上面,而有現實社會的觀察或者是強烈情感的紀錄。
高中後期
《口述歷史》
一條條沾血的經緯線
從
美洲
到
非洲
鏈上漫長的生死路
不是失敗的淘汰者
亦非 命定的獵物
為何藏身在黑白晦澀的角落
餓死 病死 累死
屍體 是用來埋的
這時候我開始會關注種族的議題,我發現世界是不平等的,而且很多該死的人卻告訴我們「這很無奈 這就是現實」,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閉上眼睛、過自己的日子,然後騙自己世界很美好,而那些糟糕的事情妳無力可以改變。
我現在常常會覺得,世界推動的力量不是主流,進步的動力往往是被屏除在主流之外的邊緣人,這些族群才會讓腐敗的社會架構崩毀,在歷史上我們叫他們「革命家」。
撇開這些不講,我發現我高中後期已經開始有些古典的詩,例如:
《秋嘆》
孤亭紅柱飛落葉
空山斷水響秋風
漏斷夜
蟲鳴似人聲
無依
薄衾裹體寒
暗燭獨影披冷被
無伴還語對明月
夢醒
淚灑合歡枕
霜凍斷線珠
《無題》
踏著一盞盞低垂的街燈而來
冷月在濃密的山嵐中找尋出路
疾風在力竭後化為一攤死水
蟲鳴劃破整片深夜
妳問我這些在寫什麼,我真的不知道該從何說起,因為當時都只是很隨性的把想到的東西用字彙紀錄下來,而沒有完整的精神蹤跡,所以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破碎的詩句就像是淡化的記憶,早就不知道從何而起。
高中後期的作品大致上已經有大學時候的影子,只不過到了大一下之後,我就不寫詩了。因為我深深覺的詩能表達的範圍實在有所侷限,就像當初春秋戰國散文會發達一樣,散文能承載的內容比詩文更多,而且適於說理。所以我才會一下子就放棄了詩,投入了散文的懷抱。雖然有時候還是會想要凝聚一下意象、寫寫那少年的夢,只是怎麼寫都不滿意,可能是因為太久沒有磨練詩的筆鋒,時間一久,都鏽了。